一、序言
鴻海精密(TWSE:2317)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持續受惠於分散佈局與技術轉型。進入2025 年,隨著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AI)需求爆發,鴻海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本篇將從最新財報切入,剖析其成長引擎、面臨挑戰,以及中長期投資價值。
二、最新財務亮點
2025 年第一季,鴻海營收為新台幣 1 兆 6,443 億元,創歷年首季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 24%;毛利 1,005 億元,年增 20%;歸屬母公司淨利 421 億元,年增 91%,每股盈餘(EPS)達 3.03 元,亦大幅超越市場預期。
儘管受傳統淡季及匯率波動影響,營業利益率與淨利率分別達 2.83% 與 2.56%,雙率雙升,反映公司在成本控制與產品組合上的優化成效。
三、未來成長驅動因素
1. AI 伺服器業務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AI 伺服器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 50%,成為首季獲利大增的主要動能。公司自動化製程與良率提升,使得伺服器事業「一季比一季更好」;預估第二季營收將實現再倍增,全年仍保有強勁的成長信心。
2. 全球區域製造佈局
鴻海早於四、五年前布局「在地生產」,目前在全球 24 國設有 233 個據點,包括美洲 50+ 據點,以及歐洲、印度各 10+ 據點。此策略不僅降低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也強化對客戶的快速回應能力,成為穩健獲利的基礎。
3. 電動車(EV)與半導體新業務
與三菱汽車合作,預計於大洋洲銷售自有設計車型,並於下半年啟動 Model B 量產。
高雄電池廠已達量產能力,將配合國內商用車客戶計畫,助力電動車國產化。
次世代 SiC MOSFET、航太與無人機領域亦積極拓展,將在今年下半年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四、目前主要風險考量
1. 匯率波動影響
由於營收以美元計價、財報以新台幣換算,台幣升值將侵蝕營收金額。鴻海已將 2025 年全年展望由「大幅成長」調整為「顯著成長」,以反映潛在匯損風險;據估算,台幣若年平均升值 1 元,將影響年營收約 2,000 億元。
2. 中美貿易與地緣政治
雖然在地生產佈局降低衝擊,但美中科技與關稅政策仍具有不確定性,可能對供應鏈管理與訂單結構產生干擾,亦需持續關注。
五、估值與投資觀點
股價表現:2025 年以來,股價在 AI 概念與財報利多推升下,累計上漲約 15% 至 20%(資料截至 5 月中),相對大盤有小幅超越表現。
本益比(P/E):以 2024 年 EPS 計算,本益比約 12–13 倍,與電子代工同業相當;考量 AI 與 EV 的成長前景,具備合理安全邊際。
鴻海在 2025 年第一季交出亮眼成績單,AI 伺服器與全球區域布局為核心成長動能,同時布局電動車與半導體等新興業務,未來成長潛力可期。
https://vocus.cc/article/6831f54efd897800012148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