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25年6月5日

輝達打造最強超級電腦 Doudna 預計2026年啟用 緯創、鴻海受惠

新聞提到:輝達史上最強超級電腦來了。輝達昨(2)日宣布,以下一代Vera Rubin平台打造的地表最強超級電腦「Doudna」將於2026年啟用,採用戴爾伺服器建置,專為加速諾貝爾獎等級科學研究設計,為Vera Rubin平台第一座超級電腦,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形容其為「科學領域的時光機」。

台廠中,緯創(3231)獨家供應戴爾AI伺服器主機板,並操刀系統組裝,在戴爾AI伺服器中占比最大,可望奪下多數訂單;鴻海(2317)為戴爾第二大伺服器代工廠,也有望分杯羹。
粉色觀點:

我來告訴大家Doudna 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這麼看好?

「Doudna」這個名字來源於兩位頂尖生物學家 Jennifer Doudna 與 Emmanuelle Charpentier,象徵它在基因編輯、藥物開發等生技領域的強大加速能力。簡單來說,Doudna 不是普通的資料中心,而是一部專為超大規模 AI 模型訓練與生物資訊運算量身打造的「超級電腦」:

頂級 GPU 架構:採用最新一代 NVIDIA H200 / GH200 系列晶片,每顆 GPU 的算力遠超過上一代。

高速 NVLink 互聯:Doudna 能夠讓上萬顆 GPU 以超高帶寬連接,進行分散式運算,速度驚人!

生物醫學加速器:特別針對基因剪輯、蛋白質摺疊運算(如 AlphaFold 式應用)進行架構優化,能在藥物研發、癌症研究等領域提供數百倍於傳統科技的運算加速。


對於全球 AI 與生技界來說,Doudna 預計在 2026 年正式投入使用後,將取代現有的最強超級電腦,並帶出下一波科研革命:
部分研究團隊能在幾小時內完成過去要花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模擬計算,醫療 AI 演算法訓練、基因編輯角色設計,都能因此大幅提速!


---

🤝 為什麼緯創、鴻海會成為受惠者?

Doudna 計畫背後有非常複雜的供應鏈結構,而台灣製造業水準向來領先全球,緯創與鴻海正好握有關鍵優勢,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1. 緯創資通(Wistron)— 資通訊與系統整合專家

機櫃與散熱系統:Doudna 所需的超大算力機櫃,必須具備極高性能的散熱與電力管理。緯創長期在資料中心伺服器機櫃、散熱模組領域深耕多年,能提供符合 NVIDIA 嚴格規格的「客製化機櫃解決方案」。

系統整合能力:Doudna 不只是把 GPU 串在一起就能跑,它的網路佈局、供電配置、AI 加速卡插槽,都需要一流的系統整合工程。緯創以往的 OEM/ODM 經驗,讓它能快速整合各種品牌伺服器與模組,確保高密度 AI 算力在最優環境下運行。



2. 鴻海(Hon Hai)— 全球領先的高效能硬體製造商

核心板卡與光纖互聯技術:Doudna 的 GPU 卡與 NVLink 通訊介面,需要最先進的電路板設計與高速光纖佈線能力。鴻海旗下子公司長期為 NVIDIA 代工各種伺服器板卡與 GPU 模組,是「NVIDIA 最信任的代工廠商」之一。

大規模生產與供應鏈彈性:Doudna 啟動時,只是一個地區的「首發節點」,但全球計畫可能會有多個據點並行佈署。鴻海具有超大型工廠群與多國供應鏈佈局,能快速擴充產能、提供彈性備援,幫助 NVIDIA 保持全球生產節奏。





---

🌟 投資觀點:為什麼現在該關注 Doudna 相關供應鏈?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我不是科技工程師,這種高大上的技術跟我有什麼關係?」其實,對於我們這群小資投資人而言,重點在於 行業大浪潮帶來的潛在營收加速。以下幾個觀察角度,讓我更有信心把緯創與鴻海納入我的投資清單:

1. 訂單放量與毛利彈性

當 Doudna 正式啟用後,緯創與鴻海每年都會拿到成千上萬顆 GPU 板卡、機櫃設備、散熱模組的製造訂單。高單價、高技術含量產品意味著「毛利比傳統代工更好」,對整體營收、獲利表現將有明顯拉抬。



2. 技術門檻提高—護城河更深

許多傳統資料中心設備廠,沒辦法做到像緯創那樣的「AI 機櫃整合專家」,也沒有鴻海的超大規模生產能量。這讓台灣廠商在 NVIDIA 供應鏈裡形成穩固地位,且短期內不容易被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取代。



3. AI+生技應用市場持續看漲

Doudna 不只是追求最快速度,而是為了生物醫學研究與醫療 AI 等前沿應用。在 2026 年之後,全球對超算節點的需求可能成倍成長,那麼緯創與鴻海作為「第一線供應商」,將有機會持續承攬後續升級、維護、擴充訂單,產業長期成長可期。





---

💖 粉色花海女孩的結語:跟上 AI 超算浪潮,一起迎向嶄新機會

每次看到 NVIDIA 這種頂尖企業要推動「世界最強」的計算平台,我的心情都又興奮又感動——因為它象徵著「人類科技的新里程」!而台灣的緯創、鴻海,能站在這個舞台中央,一起參與打造 Doudna,對我來說不只是新聞標題,而是「台灣製造力與 AI 先進技術融合」的最佳範例。

身為小資女孩,我最喜歡做的就是:抓住這類「趨勢的第一波」機會。Doudna 啟用前的 1~2 年,就是我們佈局產業供應鏈、建立投資部位的黃金時間。未來 2026 年以後,當第一個 Doudna 叢集正式上線、各種科研論文不斷發表、AI+生技應用爆發時,台灣廠商的價值就會一層層被市場逐漸抬高。

> 粉色小提醒:想要參與這個趨勢,可以關注以下關鍵點:

1. 緯創、鴻海營運報告裡,是否有提到「與 NVIDIA 合作的 Doudna 訂單進度」?


2. 財報裡散熱模組、AI 機櫃等部門的營收占比是否持續成長?


3. 全球超級電腦市場是否有新的大型投資案例,並且台灣廠商持續參與事業開發?





這些都是我們在股價波動時,更淡定地判斷是否進場或加碼的參考。讓我們一起陪伴台灣製造業,迎接 AI 生技超算的黃金時代吧~

鴻海 Model B 再下一城!Luxgen n5 上市更進一步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則讓我眼睛一亮的好消息:鴻海 Model B 純電跨界休旅正式通過國內安全審驗,這意味著由鴻海與納智捷(Luxgen)攜手打造的電動車離量產與上市又更近一步了!

對於我們這些關注 電動車投資機會 的小資女孩來說,這不只是汽車產業的一小步,更是鴻海 EV 事業體重大的一步!今天就讓我來分享一些觀察與心得,跟大家一起感受「台灣製造 × 電動未來」的魅力吧💖

---

🔍 Model B 是什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Model B 是鴻海 MIH 平台打造的純電跨界休旅車款,車長 4.3 米,外型年輕時尚、續航力預計超過 400 公里,在都會與通勤需求中都非常適合,特別對於像我這樣的小資女生來說,既輕巧又有未來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只存在於展示台上,而是已經完成「車輛安全審驗」,也就是說,它真的可以上路、真的準備好交給市場驗證!

這一步的通過,對於整個台灣電動車產業意義非常大,因為代表 MIH 平台的量產能力、產品設計、安全結構都達到實際上路的門檻,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個強烈的信號📈


---

🚘 Luxgen n5 即將上市:MIT EV 的敲門磚

Model B 的通過,背後其實也代表著納智捷(Luxgen)即將推出的純電車款 n5 更加接近上市。

n5 是由鴻海與裕隆合作共同開發的車款,也是鴻海 EV 事業最先進的成果之一。從產品規劃來看,這款車主打年輕族群與都會家庭,價格上預計會走「甜甜價策略」,以親民價格打開台灣電動車市場。

可以說,n5 將是第一個真正讓「台灣人用台灣電動車」的代表車款,也象徵台灣從汽車代工,正式踏入品牌製造+技術整合的 EV 新時代。


---

📊 投資角度來看:鴻海 EV 的價值正在放大中

對我們關心鴻海股票的小資女孩來說,Model B 與 n5 的進展不只是產業新聞,而是反映了三個非常實際的投資亮點:

1. 產品落地進度快:從亮相、設計到安全審驗通過,速度遠超市場預期,代表鴻海的執行效率與供應鏈整合力。


2. 垂直整合優勢明顯:從平台設計、模組、軟體到製造都由鴻海一手主導,不再只是代工,而是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3. 潛在客群與市場打開:以 Luxgen 品牌重新切入年輕族群市場,有機會創造穩定出貨量與品牌認同。



這些都讓我更有信心繼續長期持有鴻海股票,並等待電動車事業體真正為它打開下一波成長曲線✨


---

💖 結語:我們見證台灣 EV 的黃金起點

當我看到新聞說 Model B 已經準備上路,我的心情真的比當初第一次看到 Tesla 還興奮!因為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夢,而是 MIT 工程師、設計師、製造者們,一步步實現的真實成果。

未來的路,也許還有挑戰,但鴻海 EV 的第一步,已經走得穩又漂亮。

我們正站在台灣電動車產業真正起飛的轉捩點。
而我,也會繼續用投資的方式,陪它一起長大~🌸📈

2025年6月4日

鴻海(2317)全力鞏固輝達訂單 德州兩工廠簽約一次租十年

🌍 AI黃金十年,鴻海穩穩卡位輝達供應鏈

在這場AI革命的浪潮中,誰能抓住輝達(NVIDIA)的手,誰就有機會站上科技浪頭。鴻海(2317)正是這樣悄悄站在浪頭上的關鍵推手。
上週,鴻海宣布在美國德州艾倫市(Allen)與休士頓地區租下兩座大型工廠,一次簽下10年長約,明確展現出與輝達合作的長期承諾。據悉,這兩座工廠將專門負責高階 AI 伺服器系統(如 NVIDIA 的 GH200、B100 等)組裝與整測,是鴻海為深化 AI 雲端伺服器產線所做的戰略部署。


---

🔧 鞏固核心合作:鴻海x輝達的雙贏策略

鴻海近年轉型節奏明快,與輝達的合作是整個AI佈局的中心樞紐。這次德州擴廠有三個重要意義:

1. 就近服務北美雲端客戶(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提供即時出貨與維修支援。


2. 深化輝達夥伴信任關係:一次簽10年顯示高度綁定,未來供應鏈穩定性與訂單能見度大增。


3. 落實「去中化、在地化」供應鏈策略:在地製造不僅符合美國政策,也強化鴻海的全球抗風險能力。



這樣的策略,不只是營收,更是在構築一個長線可持續的「護城河」。


---

💡 投資觀點:穩中求進,等待AI收割期

我始終相信,真正有價值的投資,不是一時的股價噴出,而是企業穩健成長的積累。

AI伺服器是高毛利產品,鴻海過去以來在組裝與散熱的專業技術,有望在未來三年逐步放大營收與獲利空間。

一次十年長約,對投資人來說,是一種「信心契約」:企業自己都願意押注十年,我們怎麼不能多看三年?

北美擴廠支出雖大,但不會影響配息與財務穩定性,鴻海長年低負債、高現金流的體質,讓人安心。



---

🌸 結語:十年合約,是一種信任,也是投資的時間框架

這兩年,我學會了不急著追漲,也不怕短線震盪。當我看到鴻海用行動穩穩地與輝達建立十年合作關係時,我的內心就有了答案:這是一家值得我陪伴十年的公司。

播下一顆種子、建一座工廠、簽一份長約,都是時間的事。價值不是喊出來的,是靜靜蓄積出來的。

所以我會繼續,每個月,小額分批,陪鴻海一起走這段從代工到AI科技平台的長路。


---

如同我常說的:

> 🌱「今天澆的水,未來一定會在某天,開出花來。」🌸

2025年6月3日

鴻海電動車布局深度解析:從研發到量產的投資觀察

一、前言:鴻海跨足電動車產業的決心與實力

鴻海不再只是電子代工龍頭,近年來積極切入電動車(EV)市場,從零組件、電控系統到整車開發、平台整合,全面佈局下一世代移動產業。這不僅是營運多元化,更是全球製造業朝智慧交通轉型的重要一步。

這篇文章將從產業趨勢、鴻海的策略、技術平台、合作車廠與潛在機會,全方位解析鴻海在EV領域的布局,幫助你了解這檔台股重量級公司在未來汽車革命中的定位。
二、鴻海電動車發展里程碑

1. 成立鴻華先進:開啟整車設計與代工

鴻海與裕隆於2020年合資成立「鴻華先進」,主攻電動車整車研發與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業務。

2. 推出MIH開放平台

MIH(Mobility in Harmony)是鴻海主導的電動車軟硬整合平台,聚集全球超過2300家廠商,共享底盤、動力系統與通訊協定,降低車廠開發門檻。

3. 公布自主車款Model C/B/T

Model C:中型SUV,適合家庭市場。

Model B:都會掀背車,將由裕隆代工,預計2025年底正式上市。

Model T:電動巴士,目前已在台灣多個城市上路。

三、Model B即將上市,三菱合作案引關注

1. Model B將於2025年底量產銷售

這款定位為都會通勤的掀背電動車,具備高續航、智慧駕駛輔助與OTA升級能力,將以「納智捷 n7」品牌登場。

2. 三菱攜手鴻海進軍紐澳市場

2025年5月,鴻華先進與三菱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由鴻海提供平台與設計,車輛預定2026年下半年於澳洲上市。這是台灣電動車進軍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四、三電系統與製造能力逐漸成熟

1. 高雄三電零組件工廠投產

鴻海於高雄建置三電(電池、电控、电驅)製造基地,目前已具備供應 Model B 的產能,也為未來出口車款打下基礎。

2. 全球生產據點擴張

印度、泰國、越南等地皆為潛在EV組裝基地,鴻海善用既有製造資源快速轉移產線,實現全球交付彈性。

五、財務與投資觀察:短期挑戰與長期潛力

1. 鴻華先進尚未轉盈

2024年前三季仍虧損約0.74元/股,但單季營收已破25億台幣。隨著Model B進入量產期,2026年可望挑戰損益兩平。

2. 鴻海投資者角度

作為鴻華先進最大股東之一(持股45.62%),鴻海若成功將EV部門切割上市,將創造新價值並反映在股東權益上。

六、結語:電動車是鴻海轉型的重要拼圖

從代工製造到自主品牌、從零組件到整車平台,鴻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布局電動車生態系。雖短期財務貢獻尚未爆發,但中長期具備規模成長潛力與全球佈局優勢,若再搭配AI伺服器業務,即形成雙成長引擎。

想參與全球電動車成長浪潮?別忘了,台股裡的鴻海,正在悄悄打造下一個汽車帝國。


2025年6月2日

鴻海價值投資心得

嗨~我是粉色花海女孩🌷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一路以來觀察 鴻海(2317) 的心路歷程與投資心得。如果你也是正在尋找穩健、具轉型潛力的台股標的,那麼這篇文章,希望可以成為你的靈感來源💡
---

📌 什麼是價值投資?為什麼我選擇鴻海?

「價值投資」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當市場短期會波動,但企業的長期價值終將會被反映。換句話說,我們不是追漲殺跌,而是尋找「價格被低估、但基本面穩健」的公司慢慢布局。

鴻海是一家擁有穩定營收來源、全球製造實力的公司,過去大家可能會認為它就是一家「蘋果代工廠」,但這幾年它的轉型讓我重新認識它的潛力。


---

🚗 從代工到科技:鴻海轉型的關鍵三力

近幾年我觀察鴻海的發展,可以總結出三個重點轉型方向,也成為我選擇長期投資它的信心來源:

1. AI伺服器與半導體製造: 與輝達合作,積極建構AI工廠、佈局AI伺服器生態系,未來市場爆發力十足!


2. 電動車EV平台: MIH平台整合上下游資源,從代工升級為EV整車解決方案提供者,是台灣最有潛力挑戰Tesla模式的企業。


3. 全球供應鏈掌握力: 在地生產全球布局能力,是現在地緣政治不穩下,最稀缺的護城河之一。



這些不只代表它的營收來源更加多元,也讓它從單純的「硬體代工廠」蛻變為一個有未來想像空間的 科技製造平台。


---

📈 鴻海的財務體質與估值:長線投資人的小確幸

就像我每次寫部落格都會提醒大家:「基本面永遠是價值投資最重要的依據。」

殖利率穩定: 鴻海多年配息穩健,平均殖利率在4%~5%,適合想要穩健現金流的小資族。

負債比低: 鴻海長期維持健康財務結構,抗風險能力高。

本益比偏低: 相對於其他科技股,鴻海目前仍處於歷史估值區間低檔,屬於「便宜好貨」型的標的。


這些指標讓我更有信心在鴻海股價震盪時,勇敢定期定額買進。


---

💬 粉色女孩的投資筆記:我怎麼實踐價值投資?

我的策略其實很簡單:

1. 先研究產業趨勢與公司轉型路線。


2. 觀察財報基本面、配息歷史、資本支出。


3. 找出價值被低估的時間點,分批慢慢買進。



我並不在意它短期股價會不會突破前高,因為我投資的是它 三年、五年後的價值與產業定位。這種心態讓我可以更淡定地度過市場震盪,也更享受「慢慢變富」的成就感。


💖 結語:慢慢變強,是最溫柔的投資方式

希望今天這篇「鴻海價值投資心得」的分享,能讓你對這家公司有更多理解與信心~

投資不是一場短跑,而是日積月累的陪伴與選擇。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一點一滴為自己打造未來的財務自由。

粉色花海女孩,與你一起看見價值,佈局未來 🌸



2025年6月1日

GB300 與 NVLink 扮要角,輝達攜手鴻海強攻全球 AI 工廠!

什麼是 AI 工廠?為什麼鴻海與輝達要一起做?

所謂的 AI 工廠(AI Factories),簡單來說就是:讓 AI 不只存在雲端,而是進入「製造現場」,幫助企業把整個工廠流程,包括機器控制、品質檢測、能源管理,全都交給 AI 自動優化。

這樣的轉型會讓整體效率提升、成本下降、錯誤率減少,而且還能即時監控數據,是製造業進入 AI 世代最重要的一步!

🌸 重點來了~鴻海旗下本身就有超過 130 個工廠遍布全球,是全世界「最懂製造」的科技公司之一。而輝達擁有最強大的 AI 晶片與算力技術,兩強聯手簡直天作之合!


---

⚙️ GB300 + NVLink:AI 工廠的大腦與神經網路!

這次鴻海與輝達合作,重點就是要導入最新一代的 GB200 與 GB300 系列 AI 超級晶片。這些晶片不只是「更快」,而是將演算法運算效率與能耗比都大幅提升,專為 AI 工廠這種重負載場景設計~

而且輝達還提供獨門武器:NVLink 高速互聯技術,它的功能就像「AI 大腦的神經網路」,可以讓數百甚至上千顆晶片同步運算、彼此分享記憶體資料,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說:這不只是電腦,而是 AI 工廠的中樞神經!

📌 小筆記:NVLink 比傳統 PCIe 高出數倍的速度,是目前大型 AI 伺服器架構的核心技術!


---

🌍 全球推動:不是一間工廠,而是全球策略!

讓我超興奮的是~這次合作不只針對某幾個工廠,而是要讓「鴻海所有全球據點」逐步導入這套 AI 工廠架構。根據輝達官方說法,這套架構不只會用在鴻海自己工廠,也可能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標準模板!

這代表什麼?
👉 鴻海不再只是「幫別人代工」的角色,而是變成「未來工廠標準供應商」!

等於是從代工升級為「AI 工廠技術輸出者」,地位完全不同了~


---

💕 粉色花海女孩的觀察與佈局建議

其實這幾年我一直關注鴻海從硬體製造轉型 AI 與電動車的策略,這次與輝達進一步深化合作,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轉折點:

鴻海將變成全球智慧工廠標準制定者之一

與輝達的關係從「代工」晉升為「技術策略夥伴」

擁有先進晶片與 NVLink 架構的 AI 工廠,未來可望帶來更高附加價值的營收


✨ 結論就是:這不再是過去那個只靠蘋果代工的鴻海了~而是一個即將崛起的 AI + 製造雙冠軍!


---

📈 投資人小提醒

如果你也是正在尋找 AI 產業投資機會,但又擔心買輝達太高太波動,那麼鴻海就是一個「間接參與 AI 革命」的絕佳選擇:

✔️ 有真實營收
✔️ 基本面穩健
✔️ 跟上 AI 潮流
✔️ 股價基期仍低


---

一起為未來的 AI 工廠時代做好準備吧 💗
讓我們繼續用小資族的角度,穩穩地、甜甜地參與這場科技大變革!

2025年5月31日

鴻海:AI 與 EV 成為未來三年兩大成長引擎!

一、AI 是鴻海的新武器,不只是話題,而是實際成長動能!

大家最近應該常常聽到 ChatGPT、AI伺服器、算力中心吧?這股 AI 浪潮,其實早就在鴻海內部悄悄展開~

鴻海目前已經是輝達(NVIDIA)重要的 AI 伺服器供應夥伴,像是 H100、GH200 這類高階 AI 晶片伺服器,鴻海都能提供完整的組裝與散熱解決方案。而且不只是代工喔~
鴻海還與輝達合作建置 台灣 AI 算力中心,推動自家工廠數位轉型,這代表什麼?代表鴻海已經從代工製造,變成 AI 生態圈的「骨幹角色」了!

📌 小筆記:2025年,AI伺服器有望成為鴻海伺服器事業的營收主力,法人估計年成長可能超過 2 位數!


---

🚗 二、電動車 EV:從夢想到量產,鴻海正在實現!
還記得我之前介紹過鴻海旗下的「鴻華先進」嗎?它是鴻海布局 EV 的重點平台,負責開發 MIH 開放電動車架構。這幾年他們推出的 Model C、Model T、Model B 等概念車,已經逐漸開始進入量產規劃~
其中最重要的進展是:
鴻海已經與美國、東南亞等市場的客戶簽訂合作協議,將成為特定車款的白牌代工廠商(ODM),這就像是他們當年幫 Apple 做 iPhone 的模式,只是這次換成「智慧電動車」!
📌 小筆記:根據公司釋出的目標,未來三年內鴻海的 EV 事業將會「由虧轉盈」,邁向量產與規模經濟,是超關鍵的拐點!

---

🌟 粉色投資觀點:兩條成長曲線,兩種穩健布局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AI 和電動車都很燒錢、風險大,但其實鴻海的做法非常穩健,不是亂投資,而是「運用現有優勢去卡位」:

AI 伺服器:利用伺服器代工經驗+輝達合作,低風險吃到高毛利產品

EV 平台:提供底盤+電子模組,客戶決定品牌,鴻海負責量產


> 粉色結論 ✨
鴻海並不是那種暴衝的成長股,但它的好處是「你看得懂、也抱得住」。當科技浪潮一波波來的時候,它用自己的方式穩穩跟上,反而更適合我們這種追求長線穩定的小資投資人 💕


💬 小資族的策略建議

我個人目前對鴻海的看法是這樣:

如果你想參與 AI 與電動車的長線趨勢,但又不想冒太大波動風險
👉 鴻海是值得「定期小額分批佈局」的好標的

如果你已經持有鴻海
👉 可以觀察未來半年 EV 訂單進度與 AI 伺服器出貨成長,這兩項是股價表現的關鍵動能

---

我們都知道:大錢是留給耐心的人賺的 💗
就像種花一樣,今天撒下種子,澆水、曬太陽,等到開花結果的那一刻,你會知道每一分等待都很值得。

鴻海的 AI 與 EV 成長之路,也許還沒完全開花,但已經在土壤下努力生根了~🌱

2025年5月30日

鴻海 x 輝達聯手!打造台灣先進算力中心,AI 布局再升級!

最近鴻海宣布了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大消息~他們將和 AI 龍頭輝達(NVIDIA)攜手合作,在台灣建置「先進算力中心」!
這不只是科技新聞,而是對鴻海未來整體發展有超大加分的訊號,尤其對我們關心 AI、智慧電動車的小資投資人來說,真的是一則值得放進筆記本的重點 ✍️

---

🤝 合作亮點:鴻海 + 輝達 = 台灣最強 AI 火力!

這次合作的核心是「高效能算力中心(AI Supercomputer)」,簡單說就是打造一個供未來 AI 訓練、資料處理與智慧應用的超級大腦 💻🧠

輝達提供晶片與平台(像是 Grace Hopper 架構),而鴻海則出資、出力,負責整體硬體系統整合。最棒的是:這個算力中心將會落地台灣,也就是我們的鴻海總部所在地 💪

而這個中心的功能將推動鴻海三大智慧平台成長,包括:

1. 智慧製造:強化工廠自動化與 AI 品管系統


2. 智慧城市:加速 AI 鏡頭、交通監控等系統開發


3. 智慧電動車:支援鴻華先進電動車的自駕能力與雲端平台



---

🌟 投資觀點:鴻海不只是代工王,還是 AI 的基礎建設者!

很多人一聽到「鴻海」,腦中還停留在手機代工、組裝廠的印象,但這幾年真的不能再這樣看它啦!

這次與輝達合建算力中心,是鴻海從代工走向「AI 製造、平台整合」的重要一步。
從伺服器、到車用晶片、再到智慧系統整合,鴻海的角色已經不只是硬體代工,而是成為整個 AI 生態鏈的一部分✨

> 粉色觀點結論:這類長線合作,對於股價的短線影響也許不大,但對於公司價值的提升絕對是長線大利多。




---

📝 給小資女孩的貼心提醒

我知道,AI 這個題材有時看起來「好遙遠」又「好高科技」,但別忘了:
像鴻海這種穩健型公司,正默默搭建 AI 基礎設施,等到未來爆發的時候,我們這些有耐心的小股東,一定會收穫最多的甜甜果實 🍓

---

如果你也對這類科技合作、台灣企業的轉型之路有興趣,歡迎留言和我一起討論哦~
我們一起成為優雅又睿智的投資女孩 💖

—— 粉色花海女孩,與你一起慢慢變強 🌸

2025年5月29日

無懼貨幣政策、關稅變數 劉揚偉宣示:鴻海今年營收必破7兆

一、前言:鴻海強勢宣示營運目標

2025年5月,在鴻海股東會上,董事長劉揚偉公開表示:面對全球貨幣政策不確定性與關稅波動風險,鴻海「今年營收一定會超過新台幣7兆元」。這句話不只是對股東的保證,更展現了鴻海在AI伺服器與電動車雙主軸驅動下的強勁營運信心。

這篇文章將解析劉揚偉此宣示背後的產業脈絡、實際數據支撐,以及未來投資人應如何看待鴻海營收與轉型成長動能。

二、全球經濟逆風,鴻海為何仍有信心?

1. 貨幣政策與利率變數

2024年以來,美國聯準會暫緩降息,維持高利率水準。全球資金面偏緊,科技資本支出普遍保守。多數製造業者皆採「謹慎觀望」態度。

2. 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

中美關係緊張,電子產品出口稅率上升、供應鏈區域重組持續中。然而,鴻海在墨西哥、印度、越南、捷克、台灣等地均有生產基地,具備「全球在地生產」能力,能有效避開單一市場風險。

三、AI伺服器爆發力是營收主因之一

1. Q1營收、獲利亮眼

2025年第一季鴻海營收1.64兆元,年增24%;EPS為3.03元,年增91%,寫下歷史同期新高。

2. AI伺服器貢獻成長動能

與NVIDIA深度合作,代工GB200伺服器、NVL72機櫃平台。

AI伺服器第一季出貨年增超過50%,預估全年AI伺服器營收將超過1兆元。

預期Q2將進一步放量,連續兩季拉動整體營運。

AI基礎建設推升伺服器需求,鴻海在此波趨勢中站穩全球供應鏈核心,亦為推升全年營收的重要支柱。

四、電動車事業邁入量產

1. Model B正式亮相、年底開賣

鴻華先進推出Model B電動車,預計年底量產銷售。

三菱合作案簽約,預定2026年由鴻海設計、裕隆代工,打入紐澳市場。

2. 三電零組件產能到位

高雄電池與電控模組廠已投產。

預估2025–2026將逐步貢獻電動車營收。

鴻海電動車布局正從研發階段進入實際交付、出貨的轉換期,雖然短期營收占比尚小,但中長期成長潛力不容忽視。
五、財報與股東權益穩定成長

鴻海2024全年EPS達11.01元,配息5.8元,殖利率超過3.5%。

負債比低、現金流穩健,2025年仍維持高現金股利政策。

股價自2023年低點反彈超過50%,反映轉型成果與市場信心。

「營收創高、獲利穩健、配息不減」將是鴻海持續吸引價值投資者的關鍵條件。

六、結語:投資人該如何看待7兆承諾?
鴻海董事長的「營收破7兆」宣示,不只是口號,更是基於AI伺服器出貨爆發與電動車逐步落地兩大成長引擎的實據。雖然外在變數依然存在,但鴻海的全球產線彈性與科技轉型正展現出競爭力與韌性。

對於長線投資人而言,鴻海具備:

穩健的財報與配息紀錄

AI、EV 雙主軸中長期成長性

低估值(P/E約12)+高殖利率優勢

投資鴻海,不再只是投資代工,而是押注科技基礎建設的未來。

2025年5月28日

2025年5月27日鴻海(2317)投資全攻略:從基本面到未來成長潛力全面解析(下)

嗨嗨~我是粉色花海女孩 🌸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讓我最近小小心動的題材,就是我們熟悉的鴻海(2317)和 AI 巨頭輝達(NVIDIA)的合作!AI 熱潮不是只有美國在賺,鴻海也正在默默卡位,讓我們一起看看這波合作對投資鴻海到底有沒有幫助吧~


---

🧠 輝達是誰?為什麼大家都在關注?

輝達(NVIDIA)是一家美國的晶片設計公司,以繪圖處理器(GPU)聞名,近年因為 AI 和深度學習的崛起,成為了全球最熱門的科技股之一。ChatGPT、特斯拉自駕、資料中心等等,幾乎都會用到它的晶片!

現在的輝達,不只是遊戲顯卡王,更是 AI 計算的心臟💥


---

🤝 鴻海與輝達合作了什麼?

鴻海和輝達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

1. AI 伺服器代工
輝達的 AI 伺服器(像是 H100 系列)需要高度精密的製造與測試能力,而鴻海正是少數能處理這種等級硬體的大廠。這讓它成功成為輝達的主要合作夥伴之一。


2. 智慧車與 AI 應用
鴻海的電動車子公司「鴻華先進」推出 Model C,而輝達的 DRIVE 平台也提供 AI 駕駛大腦。雙方合作,有機會打造出下一代智慧電動車,這超讓人期待!



---

📈 對鴻海投資人來說,這是好消息嗎?

我自己的小觀察是這樣的:

鴻海不只是代工,現在更像是 AI 基礎建設的重要推手 ✅

跟輝達這種全球級科技龍頭合作,象徵技術實力和信任 ✅

不過要注意:這些題材目前還沒有反映在大量營收上,要有耐心等待成長發酵 ✅


💡 粉色觀點總結:鴻海雖然不是一線 AI 概念股,但它背後的實力與供應鏈位置非常穩,對於長線小資投資人來說,是一種「穩中帶甜」的選擇!


---

💡 小提醒:別只看新聞,要看趨勢

這種新聞常常會被拿來炒短線,但真正的價值是「建立長期技術與合作關係」。
我自己的做法是:「觀察合作內容+等待合理股價」,然後再慢慢進場佈局 🌱

今晚輝達公布財報,我個人認為會是一份再次突破歷史的亮眼財報!
---

如果你也對 AI 投資有興趣,或是有其他想聊的科技股,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哦 💬
我們一起在投資的路上,走得穩穩的,美美的 💖

—— 粉色花海女孩,與你一起慢慢變強 🌸

2025年5月27日

鴻海(2317)投資全攻略:從基本面到未來成長潛力全面解析(中)

一、前言:鴻海與 NVIDIA 合作深化:AI 伺服器市場的潛力

2023年以來,生成式 AI(如 ChatGPT)的爆發性成長引發了全球科技業的結構性變革。企業、雲端服務商與資料中心的 AI 算力需求激增,使得伺服器市場尤其是 AI 伺服器 領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身為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EMS)廠的鴻海(2317),透過與 NVIDIA 的深度合作,迅速站穩 AI 伺服器核心代工角色。
鴻海不僅是 NVIDIA GB200 平台與 B100 晶片主力合作夥伴,更透過「全球製造+區域在地供應鏈」戰略,扮演 AI 算力硬體化擴張的關鍵角色。

二、鴻海與 NVIDIA 的合作架構
1. GB200伺服器組裝與出貨
NVIDIA 於 2024 年春季 GTC 大會正式發表 Blackwell 架構晶片 B100 與 GB200 Grace Blackwell 超級晶片,針對大型 AI 模型訓練與推論打造。該晶片將搭載於NVL72 機櫃級伺服器,並交由包括鴻海在內的代工夥伴負責製造、整機組裝、測試與出貨。
根據報導,鴻海目前已獲得 NVIDIA GB200 伺服器的大量代工訂單,並於 2025 年 Q1 起出貨,出貨量季增高達 50%,未來將於 Q4 進一步量產。

2. 優勢互補:設計力 vs 製造力
• NVIDIA 優勢:擁有全球最強 AI GPU 研發能力(市佔率約80%),主導晶片規格與平台生態。
• 鴻海優勢:擁有全球最大 IT 製造基地,熟稔高階伺服器整機組裝、BMC 整合、測試、熱管理等系統製造工程。
這種垂直整合分工,不僅強化 NVIDIA 的供應鏈彈性,也使鴻海成功從「代工製造」角色升級為「AI 雲端硬體平台供應者」。

三、全球 AI 伺服器市場:2025~2027年爆發期

根據 IDC 與 TrendForce 預估:
• 2024年全球AI伺服器出貨年增45%~60%;
• 2027年市場規模上看1350億美元;
• 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市場比重將超過30%。

主要推動因素包括:
• LLM 模型訓練所需高效算力;
• 私有雲與企業端部署增加;
• 大型科技公司(Amazon、Meta、Microsoft)年年擴建資料中心。
四、鴻海在 AI 伺服器市場的定位與營收數據

鴻海長期在伺服器產業深耕,雖然以往主要承接一般資料中心與企業伺服器代工為主,但自 2023 年下半年起,AI伺服器比重快速提升。
根據鴻海 2025 年第一季法說會說明:
• Q1 伺服器營收創歷史新高,AI伺服器業務年增超過50%,營收占比逐季提升。
• 鴻海強調,AI 伺服器已成「季度動能主軸」,第二季出貨量與營收可望再翻倍。
• 預估 2025 全年伺服器業務營收將突破 1 兆台幣大關,創歷史新里程碑。
此外,鴻海擁有全球最大伺服器生產基地之一,遍佈捷克、越南、墨西哥、印度與台灣,具備全球交付與關稅管理優勢,特別有利於面對「地緣政治風險」與「客戶在地化生產要求」。

五、風險與挑戰:高度集中、技術門檻與供應鏈波動

儘管市場潛力巨大,但鴻海仍面臨數項關鍵挑戰:

1. 客戶集中風險
目前鴻海的 AI 伺服器營收主要來自NVIDIA 與大型超級雲端客戶(如Amazon、Oracle),一旦 NVIDIA 訂單遞延或改與他廠合作,將對短期業績產生明顯衝擊。

2. 同業競爭壓力
在伺服器代工領域,廣達(2382)與緯創(3231)皆為 NVIDIA 合作夥伴。
• 廣達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伺服器 ODM,擁有多年雲端資料中心合作經驗;
• 緯創則憑藉美系客戶基礎(如Meta)穩居資料中心伺服器市場地位。
雖然鴻海具備規模優勢,但若產品良率或交期無法維持競爭力,將面臨訂單流失風險。

3. 技術複雜性高
AI伺服器不同於一般伺服器,須整合高熱功耗 GPU、多通道記憶體模組、液冷散熱、電源管理與 BMC(板級管理控制器)模組。每一項環節都有技術門檻,若品質出問題,將拖累整體代工信譽。

4. 晶片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AI伺服器所需的高階晶片(如 NVIDIA H100/B100)採用先進封裝與HBM(高頻寬記憶體),供應鏈長、材料稀缺,稍有延遲即可能打亂交貨時程。
儘管鴻海非晶片製造商,但若 NVIDIA 晶片供應緊縮,代工商也難免受到牽連。

總結
在全球 AI 資本支出大幅攀升的趨勢下,鴻海與 NVIDIA 的合作深化,讓鴻海正式踏入全球 AI 基礎建設供應鏈的「最前線」。雖然仍處於代工角色,但透過高階伺服器組裝、全球製造優勢、穩健財務表現,鴻海已展現轉型實力。對價值型與成長型投資者而言,鴻海提供的是兼具股息穩定與轉型紅利的絕佳組合。

若你相信 AI 是下一個十年產業主軸,鴻海,值得你關注與參與。

鴻海(2317)投資全攻略:從基本面到未來成長潛力全面解析(上)

一、為什麼選擇投資鴻海?

當初會注意到鴻海,是因為它不只是一家代工廠。從iPhone的製造、到現在跨足電動車、AI伺服器,我開始覺得:「這家公司好像真的很會變!」再加上它股價波動不大、配息穩定,對我這種薪資不高的女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安心的選擇。

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EMS)

主要客戶包括 Apple、Nvidia等大咖

近年積極布局 AI 與電動車產業


二、鴻海的財報數據分析(2025Q1)

來一點數據時間!別怕,我也是從零開始學的,我們慢慢來:

營收:2025Q1 鴻海營收約為新台幣 1.64 兆元,YoY (年對年)大幅增長,以鴻海大股本的公司來說很不容易

EPS:每股盈餘3.03元,將近2024年第一季的兩倍。

毛利率:6.11%,不算高,但代工業原本毛利就偏低。

我個人是看中它穩定、現金多,而且還有很多未實現的成長空間~
三、個人投資心得與操作策略

我第一次買鴻海是在股價 102 元的時候,那時候其實也有點害怕,但因為研究後覺得它體質不錯,就勇敢踏出第一步。

投資這幾年來,它讓我學到:

要有耐心,別被新聞嚇到亂賣

股息真的可以讓人更有安全感

用閒錢投資


我現在是把鴻海當成核心持股之一,不急著賣,慢慢存,像種下一顆會長大的小樹~


四、總結:鴻海值得長期投資嗎?

優點:

基本面穩、產業轉型中

配息不錯、現金流充沛

未來題材明確(AI + 電動車)


風險:

毛利不高、競爭激烈

新業務還沒完全開花結果


提醒今日美股休市一天喔~

2025年5月25日

鴻海投資價值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目前為止我對鴻海的長期雖然十分看好,但是還是有幾點會是我特別關注是否為價值投資的問題,以下幾點:

財測展望下修帶來盈利壓力
鴻海已將2025年全年營收展望由「顯著成長」下調至「強於去年」,主要因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和新台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損失。新台幣每升值1元,約會削減3%的營收和0.1個百分點的毛利率,反映未來盈利能力或受壓。

中美地緣與監管風險升溫
鴻海75%產能集中在中國大陸,與Nvidia深化AI伺服器合作,可能觸及美國對中技術輸出的審查紅線。在美國加強對中美技術協作監管下,此類供應鏈聯盟恐面臨額外政治與法規障礙。

供應鏈多元化壓縮現有利潤
為配合Apple「去中國化」趨勢,鴻海宣布將對印度子公司投資15億美元,用以擴大iPhone組裝。雖可分散風險,但高額資本支出與當地建廠執行難度,短期恐稀釋整體獲利能力,且若Apple轉單比例提升,對鴻海核心業務亦構成挑戰。

電動車板塊投資回收期長、前景不確定
透過子公司Foxtron與三菱、日產洽談進軍電動車製造,需大量前期資本投入。若市場競爭激烈或技術整合不順,將拖累資本回報率,成為投資人關注焦點。

中國內需與貿易摩擦帶來訂單波動
4月中國零售增速放緩至5.1%、工業產出增速亦由7.7%降至6.1%,顯示在貿易摩擦及內需疲弱背景下,消費電子及伺服器訂單存在波動風險。若下半年中國經濟進一步趨緩,對鴻海主要製造基地的出貨量將構成下行壓力。


鴻海(2317)財報解析:AI伺服器帶動強勁成長,未來展望及投資價值分析

看了最近鴻海在COMPUTEX台北展與輝達ceo黃仁勳的演講,我對鴻海有了更大的信心,對於未來AI取代部分工作的趨勢,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針對鴻海我個人有以下這些看法:

一、序言
鴻海精密(TWSE:2317)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持續受惠於分散佈局與技術轉型。進入2025 年,隨著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AI)需求爆發,鴻海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本篇將從最新財報切入,剖析其成長引擎、面臨挑戰,以及中長期投資價值。

二、最新財務亮點
2025 年第一季,鴻海營收為新台幣 1 兆 6,443 億元,創歷年首季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 24%;毛利 1,005 億元,年增 20%;歸屬母公司淨利 421 億元,年增 91%,每股盈餘(EPS)達 3.03 元,亦大幅超越市場預期。
儘管受傳統淡季及匯率波動影響,營業利益率與淨利率分別達 2.83% 與 2.56%,雙率雙升,反映公司在成本控制與產品組合上的優化成效。


三、未來成長驅動因素
1. AI 伺服器業務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AI 伺服器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 50%,成為首季獲利大增的主要動能。公司自動化製程與良率提升,使得伺服器事業「一季比一季更好」;預估第二季營收將實現再倍增,全年仍保有強勁的成長信心。

2. 全球區域製造佈局
鴻海早於四、五年前布局「在地生產」,目前在全球 24 國設有 233 個據點,包括美洲 50+ 據點,以及歐洲、印度各 10+ 據點。此策略不僅降低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也強化對客戶的快速回應能力,成為穩健獲利的基礎。

3. 電動車(EV)與半導體新業務
與三菱汽車合作,預計於大洋洲銷售自有設計車型,並於下半年啟動 Model B 量產。
高雄電池廠已達量產能力,將配合國內商用車客戶計畫,助力電動車國產化。
次世代 SiC MOSFET、航太與無人機領域亦積極拓展,將在今年下半年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四、目前主要風險考量
1. 匯率波動影響
由於營收以美元計價、財報以新台幣換算,台幣升值將侵蝕營收金額。鴻海已將 2025 年全年展望由「大幅成長」調整為「顯著成長」,以反映潛在匯損風險;據估算,台幣若年平均升值 1 元,將影響年營收約 2,000 億元。

2. 中美貿易與地緣政治
雖然在地生產佈局降低衝擊,但美中科技與關稅政策仍具有不確定性,可能對供應鏈管理與訂單結構產生干擾,亦需持續關注。

五、估值與投資觀點
股價表現:2025 年以來,股價在 AI 概念與財報利多推升下,累計上漲約 15% 至 20%(資料截至 5 月中),相對大盤有小幅超越表現。

本益比(P/E):以 2024 年 EPS 計算,本益比約 12–13 倍,與電子代工同業相當;考量 AI 與 EV 的成長前景,具備合理安全邊際。

鴻海在 2025 年第一季交出亮眼成績單,AI 伺服器與全球區域布局為核心成長動能,同時布局電動車與半導體等新興業務,未來成長潛力可期。

 https://vocus.cc/article/6831f54efd89780001214823